《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不仅是研究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到众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该课程是从质量安全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检测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科学。其内容广博,应用性较强。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重要使学生了解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整体意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高的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完成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急需提高《食品安全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和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学侧重于研究食品生产、加工、运输、 贮存、 消费等从农田到餐桌的整条食品链中食品不安全因素的研究及其防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食品安全的主要污染、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结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实际间的关系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增加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民何以食为天&民以何食为天(绪论); 2、掌握食品生物性污染&食品安全; 3、掌握食品化学性污染&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食品安全); 4、了解食品流通与销售过程&食品安全; 5、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 6、了解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7、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食品安全; 8、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