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学是研究种子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骨干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种子发育与成熟、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种子加工、贮藏、检验的技术原理,种子法律与法规和种子管理等。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种子科研、生产、管理部门工作的需要。 一、课程类型及要求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分:3 学时:32(讲课)+16(实验)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课程+实习; 授课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考试方式:采用综合考核形式。考试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课考察学生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程实习报告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 采用由刘子凡编著的《种子学》。 三、课程地位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种子学各方面的建设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拥有一支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了先进的校内外教学实验室(种子学/育种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本门课程在国内农林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 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充分体现经典与现代的设计思想,从内容体系上看主要分为几个主要模块: (1)种子生物学:种子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历程及展望;种子形态构造及机能;种子发育、休眠、萌发、衰老的生物学特性; (2)种子的加工、贮藏原理与技术; (3)种子质量检验的理论与技术; 五、校重点课程和高标准网络课程建设 以教育部提出的高教“质量工程”的相关目标及建设内容为总目标。针对种子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将种业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原理方法及其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在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使“种子学”课程逐步建设校重点课程和高标准网络课程。 根据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及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全新的种子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从教学大纲、讲授方法及实践环节等方面整合优化。 (1)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室与基地建设。 (3)对上网资源定期维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 (4)增加课件中双语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