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汽车构造Ⅰ》课程是汽车类专业主干课程,是汽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汽车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启蒙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功用,以及各部分总成和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本课程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汽车实例的分析,详细、系统阐述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其方法是从整车开始划分成各个组成系统或部件,介绍它们的整体功能、详细构造,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有机联系,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汽车构造Ⅰ》的前期课程为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后续课程为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此外,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从事汽车的技术和服务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汽车维修、检测、营销、评估岗位都需要对汽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练的掌握。 通过《汽车构造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掌握汽车结构基本知识,理解现代的新结构、新技术,锻炼正确规范拆装发动机、各种汽车总成的职业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习后续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构造相关理论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要求《汽车构造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要随之改革,以满足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一般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本科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构造Ⅰ》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共48学时。本课程主要讲述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系统或机构的功能要求和结构特点,以及各组成部件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有机联系,揭示汽车发动机结构一般规律。由于《汽车构造Ⅰ》课时较紧张,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每章节都必须重点讲述该系统组成中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弄清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兼顾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和今后就业的需要,补充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例如,在讲授“配气机构”的内容时,可以与“进排气系统”联系起来;通过一些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例如Honda I-VTEC 可变配气机构等),说明在一般使用条件下,为满足主要功能要求而采取的一般结构措施;再结合主讲教师的科研实践,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以期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实验课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1 理论课内容和课时安排(36学时) 章节 理论课程内容 课时 0 总论:汽车的类型、编号规则、总体构造 2 1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 4 2 机体组与曲柄连杆机构 4 3 配气机构 4 4 汽油机燃油系统 4 5 柴油机燃油系统 4 6 发动机进排气系统 1 7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净化系统 1 8 发动机冷却系统 2 9 发动机润滑系统 3 10 发动机点火系统 4 11 发动机起动系统 2 12 机动、答疑 1 表2 实验课内容和课时安排(12学时) 序号 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类型 课时 1 汽车总体构造及发动机类型 验证性 2 2 曲柄连杆机构 综合性 2 3 发动机配气机构 综合性 2 4 汽油机供油系统 验证性 2 5 柴油机喷油器和喷油泵 综合性 2 6 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 验证性 2 (4)教学形式 近年来,由于汽车发动机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在课程教学中基本经典理论又不能丢,有限的学时与分量日增的教学内容冲突加剧。也就是说,在专业课课时压缩的同时,学生学习内容却要明显增加,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吃压缩饼干”。本课程教学以传授法为主、多媒体方法为辅,但大都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授课,偶尔采用师生互动方式授课,但这种互动主要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站起来回答的方式。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发动机构造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缺点是教师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汽车构造Ⅰ》课程内容繁多、难度较大,如果采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汽车构造Ⅰ》的课程特点和学时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从传统讲授、实物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举一反三”教学、自主学习和讨论式相结合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角色,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走出传统教学“教师、课堂和教材”的三中心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①讲授法。由于汽车结构和原理比较复杂,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力求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剖析和演示,使结构和原理浅显易懂。 ②实物直观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直观、生动、贴近实际,易懂、掌握速度快。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容和互动。我们通过增加课下交流、多征求学生意见、以风趣的课堂语言、丰富的阅历、以主讲教师的身体力行等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④“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一步步提出假设和疑问,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避免囫囵吞枣。 ⑤自主学习和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法。我们依据课程内容实际,布置5个专题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课中展现学习成果。一个班级60人,分成7-9个小组,小组负责人组织讨论方案设计和具体分工,各组员分别负责搜集资料、制作PPT、演讲、答疑和撰写汇报等工作,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课中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5)考核形式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法 考核成绩按 5:3:2 计算,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践考核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 ① 课程现场教学采用理论考核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严格执行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汽车构造理论题库》、《汽车构造理论试卷库》,利用理论题库组成理论试卷,考核学生对汽车构造基本知识和结构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分值占课程总成绩的50%。 ②拆装技能实训采用实践考核 制定了汽车拆装技能考核方案,建立了《汽车构造实践题库》,利用实践题库在现场以抽签的方式,单人独立操作的现场考核方法,考核学生对汽车实际构件及其工作过程理解和运用程度,检验汽车结构拆装技能训练的培养效果。分值占课程总成绩的30%。 汽车拆装与调整实训考核内容: 学生在汽车制造和维修等作业中正确规范拆装发动机、底盘的职业能力,即曲柄连杆机构拆装与调整、配气机构拆装与调整、手动变速器拆装与调整、自动变速器拆装与调整、主减速器与差速器拆装与调整、转向系拆装与调整、制动系拆装与调整; 采用“技能培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技能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 “现场技能考核+训练过程考核+口试”,分值分布为6:3:1。 其中现场技能考核包含正确规范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等。现场考核内容由学生抽签决定。 训练过程考核包含劳动纪律遵守情况(实习课出勤情况、实习态度等)、仪器使用、设备使用以及工具摆放等。 口试是学生在现场考核过程中监考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随机性问题,要求学生就实训、考核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给出解答。 2)汽车构造实践课成绩考核 考核成绩应由平时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 ①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习课出勤情况、实习态度等,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结束时评定。平时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20% 。 ②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在实习中对技能操作掌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结束时评定。该部分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40%。 ③实习报告由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实习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和实习日期;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仪器、设备与器材;实习原理;实习步骤;实习原始记录;实习结果分析,讨论实习指导教师或实习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题,写出心得与体会。实习报告由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评定成绩。该部分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40%。 3)汽车汽车拆装实习成绩单独计入学生成绩档案。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